清風正氣歌丨“理論山”中有作風寶藏

來源:解放軍報 作者:哲 之 責任編輯:杜圣智 2025-05-10 12:57:28

“理論山”中有作風寶藏

■哲 之

0a10a483920973716751e483508f486f.jpg

在延安黃土高坡的梁梁峁峁上,一排排敞開的窯洞,像一雙雙深邃的眼睛。

四壁黃土,一盞油燈。就是在這樣的窯洞里,毛澤東同志裹著棉被,伏案疾書,炭火盆烤焦了棉鞋也渾然不覺。9個晝夜的沉思,寫就曠世雄文《論持久戰(zhàn)》。

這樣的窯洞,在延安并不稀奇,在世界軍事思想史上卻是一個奇跡。

《毛澤東選集》4卷共收入文章159篇,包括《論持久戰(zhàn)》在內(nèi)的112篇都寫于延安的窯洞里。埃德加·斯諾在《西行漫記》中有一段記載,“我有一陣子每天晚上都去見他,向他采訪共產(chǎn)黨的黨史,有一次一個客人帶了幾本哲學新書來給他,于是毛澤東就要求我改期再談。他花了三四夜的工夫?qū)P淖x了這幾本書”。

自古心勝于兵、智勝于力。有洋房、有電燈、擺闊氣的敵人哪里會想到,在遙遠的延安、簡陋的窯洞里,駐扎的并不是一支陳勝揭竿、劉邦斬蛇式的隊伍。革命需要槍炮子彈、需要人馬糧秣,更需要科學理論、創(chuàng)新理論的武裝。

“把全黨變成一個大學?!薄皝硪粋€全黨的學習競賽”……1940年3月,黨中央把馬克思的誕辰日5月5日定為“干部學習節(jié)”。大家在學習中戰(zhàn)斗,在戰(zhàn)斗中學習,“認字就在背包上,寫字就在大地上,課堂就在大路上,桌子就在膝蓋上”,延安出現(xiàn)了“吃小米飯、攻理論山”的熱潮。

學習,成了當時寶塔山下、延河兩岸最光榮的風尚。為什么要學習?延安時期的《學習》??貏e指出:“我們這次學習的目的,是為了發(fā)揚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改變不正之風,團結全黨以便克服困難,迎接光明,把中國弄好?!?/p>

在延安整風的歲月里,理論學習與作風鍛造始終水乳交融。1940年初秋,毛澤東從楊家?guī)X徒步前往位于延河對岸蘭家坪的馬列學院作報告。半路上,他碰到了前來迎接的4名學院同志?!耙粋€人作報告要四個人接,要不得!要不得!”毛澤東環(huán)顧了一下四周,幽默地說,“轎子呢?再來幾個鳴鑼開道的,派幾個搖旗吶喊的,你們說好不好?”看到4名同志慚愧地低下了頭,毛澤東語重心長地說:“我們共產(chǎn)黨人,要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,就要和舊的制度決裂,萬萬不能沾染官僚習氣?!?/p>

秋風颯颯,延水潺潺。那天,毛澤東和4位同志走了一路、談了一路,“用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”的著名論斷,就來自這一路的長談。

“毛主席講理論課,是從路上就開始了?!睅资旰螅斈暝谘影柴R列學院學習的老同志回憶那段歲月,依然感慨地說,“馬列學院畢業(yè)出來的同志今日回想起過去這段學習,感到永世難忘的還是共產(chǎn)黨人的信念、修養(yǎng)這些根本性的觀念?!?/p>

好的理論,是由好的思想、好的作風派生出來的。而在國民黨那里,情況則正好相反。曾擔任蔣介石侍從室參謀的唐縱認為,由于國民黨軍隊缺乏凝聚力、沒有靈魂,危機來臨時自然四分五裂。“上級干部在追求權位,下級同志在追求生活。主義、政治、革命,都已忘卻了,消失了!”正因為如此,毛澤東把郭沫若總結明末起義軍失敗教訓的文章《甲申三百年祭》,作為干部整風的必讀文獻,早早給全黨同志敲響警鐘。

這記警鐘,長鳴不息,化作黨中央離開最后一個農(nóng)村指揮所西柏坡時,“我們決不當李自成”的“趕考”誓言;化作進城之后“住上了高樓大廈,不能忘記了延安的土窯洞”的諄諄告誡;化作新時代新征程“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”的強烈清醒。

“理論山”中有作風寶藏。理論武裝,是為了攀上眺望勝利的桅桿,堅定革命必勝的信念;是為了穿透戰(zhàn)爭迷霧,認清前進的方向;更是為了從根本上鍛造革命政黨、人民軍隊的優(yōu)良作風。今天我們每一名黨員干部,都應當像革命前輩那樣,在攻新時代的“理論山”中及時打掃思想上、作風上的灰塵,在“以學鑄魂、以學增智、以學正風、以學促干”上下足功夫,真正讓清風正氣滋養(yǎng)靈魂、吹拂心田。

輕觸這里,加載下一頁

分享到
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×
打開微信,點擊底部的“發(fā)現(xiàn)”,
使用“掃一掃”即可將網(wǎng)頁分享至朋友圈。